1999年5月,北约部队在南联盟上空投下的精确制导炸弹,不仅撕裂了贝尔格莱德的夜空,更惊醒了东方古国的时空安全梦。当GPS坐标的偏差演变为外交惨案,中国决策层意识到:导航主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这一转折点催生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加速布局,从战略防御迈向技术自立的新长征。
北斗在1994年就悄悄干起来了,那时候美国GPS在天上跑,俄罗斯格洛纳斯也覆盖了全球,咱们不能走老路子,就搞了个“双星定位”,陈芳允提的那个用两颗地球同步卫星覆盖一个区域的想法,成本低,给后面的“三步走”探路,2000年秋天,第一颗北斗实验星上去了,中国有了自己的导航,全世界第三家。
搞这个系统真不容易,2007年北斗二号要发射,发射前应答机出了问题,现场的人三天三夜没合眼,就是修,离那个频率申请截止就剩4个小时,拼了命才把战略资源保住,跟踩着点上火车一样,这股劲头也用在了原子钟国产化上,星间链路也是一点点啃下来的,到了2012年,16颗星连成了一张网,亚太地区算是有北斗了,也进了全球四大导航系统。
2020年7月31号,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正式开通,55颗卫星在天上,用Ka频段星间链路自己就能玩得转,定位精度不到1米,那个短报文通信功能别人还真学不来,汶川地震,汤加火山喷发,都是北斗传出消息,搭起了生命线,不用指望别人,现在北斗也不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了,5G通信标准的时间同步都用了它的技术。
芯片也起来了,国产的北斗芯片,以前一颗上千块,现在一百块钱一颗,装机量都是用亿来算的,新疆棉田的无人机用它来喷药,东南亚的码头用它来调度,非洲的土地用它来测量,效率高了不少,到2024年,北斗产业规模有5700亿,东西卖到130多个国家,沙特军事基地的定位都能做到0.3米。
国际上大家也互相来往,北斗跟GPS,伽利略都签了兼容协议,短报文通信是自己的王牌,联合国国际搜救系统把北斗也加进了标准,从一个区域性的系统变成全球都能用,这一开放,北斗在亚太地区能看到的卫星数量,一下子比GPS多了快一倍半。
再往后看,2035年,北斗要建成一个国家的综合PNT体系,天上地下海里全都要管到,下一代星座搞低轨增强,量子导航这些新技术也都在想了,以后智能网联汽车,深海探测,都能提供厘米级的服务,从最开始什么都买不来,全靠自己摸索,到现在北斗能帮着全世界,人还是得靠自己。
参考资料:《新华社》、《北斗网》
金谷子配资,兰州配资平台,买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