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我《认知重塑36讲》的第28篇,给那些因对人过度坦诚而在人际交往中屡屡踩坑,不懂社交智慧的人。
前言过度坦诚是病,得治!
很多家长教育孩子“做人要诚实”。但真正走进社会之后才发现,毫无保留的坦诚,只会让你在社交中不断踩坑。
比如,你入职公司。有老同事打听你的薪水,你实话实说。她转身就去质问领导为什么同级不同酬?
很多公司都实行“密薪制”,公司为了吸引优秀的年轻人,往往会把新人的工资待遇比躺平的老人高。
而这些真话,不能拿到台面上,说出来就等于递刀。
类似的例子还有:
展开剩余89%你把隐私告诉所谓的朋友,转天他却把你的隐私当成酒桌上的谈资;
你带团队的时候跟大家称兄道弟,结果制度没人当回事,说话也没人听了;
你把某个心术不正的朋友介绍给大佬,结果他借大佬的名义去坑蒙拐骗,你里外不是人。
类似的事见多了,我就琢磨:
为什么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看起来温和亲近,你却总觉得走不进他心里?他们既不像孤狼那样难以接近,也不像小透明任人拿捏。
后来读了些书,经历了一些事,才慢慢明白---这是一种经营人际的智慧,古人称之为“藏露之道”。
《庄子》里有个为人处事的秘诀:“君子应处木雁之间,当有龙蛇之变。”
光太亮,反而刺眼一说“和光同尘”这四个字,很多人就误解成了“随波逐流”。
其实它出自《道德经》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” 老子不是教我们磨平棱角,而是教我们“调光”。
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盏灯。
你的能力、资源、背景,都是光的一部分。在适合的场合、对的人面前,全开照明是坦诚;但在复杂的环境里,光线太强反而会变成对他人的压迫,甚至成为吸引小人的靶子。
人性是最复杂的,升米恩、斗米仇的道理古今有无数的案例。
每个人都会遇到别人借钱的情况,过度坦诚的人,在某些人眼里就是“人傻、钱多”。
如果某人经常找你借钱,借的次数多了,他就把这当成了习惯,如果某天你不借给他了,他就会暴跳如雷。
最后不仅钱拿不回来,还会反目成仇。
就像那个寓言故事,大意是:
有个人每天路过都要给乞丐10块钱,某天给了5块,乞丐生气的质问:“怎么只有5块?”这人说“我最近结婚生子,家里开销大了”,乞丐愤怒的说“你就不能在其他地方省点,非得扣我的10块钱?”
有句很扎心的话:没人希望看到身边的人过的比自己好。
这就是人性!恨你有,笑你无。
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;行高于众,人必非之。
真正聪明的人,懂得控制自己的“光”。不是去伪装,而是学会在合适的场合散发合适的亮度。
这是一种情商,也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,当年被派到湖北当巡抚,当地官场盘根错节,还有个处处跟他作对的总督官文。
清朝总督、巡府都是封疆大吏,争权夺利、互相拆台的事时有发生。
胡林翼是怎么做的?
他没有硬刚,反而主动把自己的功劳让给官文,公开场合给足他面子,私下还送钱送物,甚至认官文的小妾为义妹。
官文被“哄”得舒舒服服,胡林翼没了羁绊,默默掌握了实权,就可以全力施展自己的抱负。
这就是庄子说的龙蛇之变“能屈能伸,落入草莽为蛇,飞腾万里为龙。”
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急着证明自己有多亮。就像我在上篇高手懂得驾驭冲突中写的---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,那些能在灰度中保持清醒,在冲突中寻求突破的人,才是高手。
时而“有用”,时而“无用”如果说“和光同尘”讲的是亮度调控,那“木雁之间”教我们的就是角色切换。
庄子讲过这么一个故事:
他和弟子在山里见到一棵大树,枝干粗壮却无人砍伐,
为什么?
因为它长得歪,木匠觉得“无用”。
后来他们去朋友家做客,主人要杀鹅招待。两只鹅,一只会叫,一只不会,主人杀了不会叫的那只---因为它“无用”。
弟子懵了:
树因无用而活,鹅因无用而死。那我到底该有用还是无用?
庄子的回答是:“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。”
真正的大智慧,是介于“有用”和“无用”之间,视情境而定。这不是投机,而是庄子说的“审时度势,灵活变通”。
你在什么位置、面对什么人、处于什么阶段,决定了你该展示多少价值。
你刚进入一个新环境,别急着亮绝活。也许你觉得自己是在贡献,但别人可能觉得你在逞能。
适当藏一藏,反而能减少阻力。等站稳脚跟、被信任之后,再逐渐释放能力。
张良帮刘邦打天下的时候,计谋百出,是大汉第一谋臣。天下一定,他立刻退居二线,练功修道,表现得对权力毫无兴趣。
正因为他懂得从“有用”切换到“无用”,才躲过了兔死狗烹的结局。反面例子就是韩信,不懂得藏锋,落得“兔死狗烹”下场。
这不是虚伪,而是生存的智慧。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冲锋,也不可能永远躺平。该藏时藏,该露时露,才是长久之道。
为什么真诚,有时候会伤到自己?我们用现代视角拆解一下。
人与人之间的社交,本质是一场信息与能量的交换。但每个人的接收能力和意图都不一样。
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提出过一个“150定律”:受大脑限制,一个人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关系,最多150人左右。
这150人还分好几个圈层:
最核心的5人,是可以交心的;
外层的15人,是能深度聊的;
再外一圈50人,算普通朋友;
最外一层,是那些认识但不太熟的人。
看清楚这个结构,你就明白了---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全部真诚。对边缘层的人交底,就像把日记本递给路人,他看不懂,也不珍惜。高明的做法是---
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大智若愚,以钝示人,以锋策己。
适度“藏”,是对非核心关系的信息管理;而适当“露”,比如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(“我完全不会做饭”“我方向感超差”),反而让人觉得你真实、不装。
这在心理学上叫“失态效应”:完美带来距离,瑕疵反而拉近距离。
再从博弈角度看,社交很多时候就像打牌,信息不对称是常态。
你一上来就亮出所有底牌,别人就知道怎么拿捏你。那些擅长操控的人,最习惯试探你的底线、套你的弱点。你越早坦诚,越容易变成棋子。
这不是鼓励你变成阴谋家,而是提醒:坦诚,也需要看对象、看时机。
日常中,怎么把握“藏”与“露”?说了这么多,最后分享一点实际可用的方法:
“藏”主要藏三样:
藏钱:除非必要,不主动谈收入。被问就模糊回应:“还行、够花”。炫富容易招来嫉妒和惦记,哭穷则会惹人轻视。 藏人脉:别总把“我认识某某”挂嘴边。真用关系时,要低调。人脉不是奖章,是工具,工具亮多了就容易被人算计。 藏锋芒:在公开场合,收一收好胜心和控制欲。让别人多表达,你多倾听。你的真正实力,要留给懂的人看。“露”可以露这些:
露小缺点:自嘲一下“我做饭像下毒”、“我唱歌要命”,这种无伤大雅的缺点,反而显得你真实、好相处。 露小求助:请人帮个小忙,比如“能帮我看看这个文档吗?”“去杭州旅游有哪些推荐的地方?”----对方觉得被需要,关系也就更自然。 露真诚的欣赏:在别人成功时真心点赞,困难时给予支持。这种情感的“露”,是最能温暖人的。写在最后我不赞成把人活成一座孤岛,也不建议把谁都当贼防。
真正的智慧,是心里有光,但不轻易刺伤别人;手中有牌,却不急于全部打出。
看懂了世界的复杂,依然对自己珍惜的人保持真诚。
知世故,而不世故。
我们终究要在“藏”与“露”之间找到自己的节奏。既要善待世界,也要保护好自己。
你有什么感悟?欢迎留言讨论。
如果你觉得文章内容让你有所触动,别忘了点个赞呦,谢谢。
我是Asher ,不装B、不空谈;用文字链接思想,用AI“知化”自我。
END我正在更新《认知重塑36讲》,不追热点,只讲深度!把我曾经历的困惑痛苦、经验教训系统化呈现出来,给过去的我、现在的你。
发布于:山东省金谷子配资,兰州配资平台,买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