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50年代到70年代头几年,美国的工业制造体系可以说是全球最齐全、规模最大的。
那会儿,一个美国工人的月工资,足以养活一家人,还能有余钱买一座大房子。
那会儿,美国的蓝领工人领到了当时最高的工资,成了老一辈美国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時光。
不过,情况总是在变,工人们也不能一直享受这么高的工资带来的好处。
旧梦的破灭
战后欧洲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的工业开始恢复,很多便宜的工业商品涌入了美国市场。
跟美国制造的产品相比,这些国家的工业品在价格方面明显更占优势。
那会儿日本汽车刚一进入美国市场,就几乎是横扫无敌的,鲜少有美国车企能在性价比上跟日本车抗衡。在半导体行业和家电制造这块儿也是一样的情况。
原因很简单,归根结底就是日本工人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。这一差距让日本的工业制品在制造费用上大大占便宜。
同样的商品,卖得比美国货更便宜,却还能赚得比美国企业更多的钱,这让美国人咋生存呢?
于是,美国人硬逼着日本签了广场协议,给日本“收割一把”,确立了在日美贸易中的美国主导地位。这一动作也引发了广场协议后日本多年的经济低迷期。
不过,虽然广场协议帮忙解决了日美贸易差距的问题,但美国也意识到,自己国家的工业早就没有在劳动力方面占便宜的可能了。
随着后来者国家的崛起,美国的低端制造业产品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。
于是,美国开启了战后第一次经济转型的征程。
美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困局的?
这次经济上的大变革中,美国搞了两件事。第一是把低端制造业往外转移,美国自己只留高端制造。第二,承诺中东国家提供军事保护,把美元和石油紧紧结合在一起。
不得不说,这次变化对当时的美国来说,真是个相当顺利的转变,把那些人力成本占比特别高的低端制造业甩开了,为之后美元走向全球奠定了基础。
随着苏联解体、欧债危机以及亚洲金融危机接连爆发,导致美国顺势完成了一轮收割,轻松跃升到世界金字塔的顶端。
虽然放弃了低端制造业,但美国人依然过得挺潇洒,原因就在于在完成第一轮经济转型之后的几十年里,把那些低端产业都搬到了其他国家去了。
没错,这些国家都经过美国挑选得妥妥的,美国只要确保它们一直被困在那些低端制造业里(中等收入陷阱),无法实现转型,就能一直享受这些国家的廉价工业品带来的好处。
以前看起来特别贵的服装品牌和日用品品牌在美国那可是“快消品”,比如H&M,衣服美国人穿个季度就会扔掉,袜子也是一次性用完。相比之下,同一时期的中国人,一件衣服洗得都变白了,还会继续穿。
因此,许多人刚到美国时,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震惊,都觉得美国社会像是这个世界的天国一样。
不过,美国人原本以为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,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简单。最大的变数就是中国,曾经也曾是欧美国家把低端制造业转走的地方。不过呢,中国跟其他国家不同,情况又有所差别。
第一呢,就是因为中国的规模够大,不光人丁多,资源也充裕。这就为中国摆脱欧美国家设置的中等危机陷阱提供了可能,中国可以不再依赖低端商品,自己研发、创新,从而逐步打开中高端工业市场的空间。
第二点就是,改革开放之后,我们确实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,可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还是没变,没有动摇。
政府可以利用周期性调节的方法来干预市场,这样一来,就能保证中国企业不会在长期对外贸易中失去转型的主动权,也能防止它们为了赶快赚钱而过度投机。
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差异,使得中国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一直被欧美国家压榨,我们得发展自身产业,走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就在我们国家忙着搞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当口儿,美国也遇到了新的难题。它们开始考虑走去工业化的路子。
很容易懂的一个道理,资本的不断集聚自然而然会排斥实体经济,技术的不断深化也会让劳动力受到冲击。美国在这两方面都占了优势,再加上它们的政府,尤其是民主党,特别偏向“重商主义”。
在民主党掌权的那些年份里,美国经历了第二次转变,也就是从实体经济逐渐转向虚拟经济,逐步走上了以金融为核心的发展路线。
除了还留有一些军工产业外,美国把能转出去的工业几乎都转到海外了。就连美国的标志性产品苹果手机,也是在中国完成生产和组装的。
这个阶段,美国已经陷入了“赚快钱”这个疯狂的节奏。毕竟,依靠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,再加上美军的武力护航,美国能轻松地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,没钱了大不了就开启印钞机,随意印钞票反正只要不断有廉价的商品涌入美国市场,就能抵消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。
不过,这次转变可就搞得美国的国运一落千丈了。
因为去工业化的关系,美国的工人失去了工作,社会上出现了很严重的裂痕。而且,经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,美国不断搞量化宽松政策,也让政府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。
在这时候,中国采取了两项措施。第一,就是逐步摆脱对低端产业的依赖,转型为发展中高端产业,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发电和移动通信这些领域,美国也正面临直接的竞争。逐渐地,在半导体、民用大飞机制造等传统的高端制造行业,中美两国也逐步展开了激烈的较量。
第二件事就是,随着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,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。军事方面,逐步摆脱了美军的制约,经济上也在努力打破美元的霸权地位,让人民币逐渐走向国际舞台。
中国的转变变成了美国最大的威胁,触碰到了美国的两大根基。中国的高端制造业,直接针对美国目前唯一的高端制造业阵地,而人民币国际化也动摇了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位置。
因此,才会出现如今中美之间的角力与较量。
美国输不起的两场“战争”
中国崛起的步伐,打破了美国多年来对全球的掌控,也改变了以往由欧美国家主导的局面。
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是天生优越的,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应该从出生起就只能做低端产业,为欧美国家服务。
中国挺身而出,向美国的霸权发起挑战,自然而然就吸引了一批跟随者,大家一起抵抗美国的霸道。所谓的金砖国家嘛,其实就是“全球南方”那些国家团结一心,表达对抗美国霸权的态度。
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国际局势的乱局。咱们可没打算跟美国搞竞争,而是要回击美国在全球推行的霸权行径。
不过啊,美国早就积累了不少麻烦,难以一下子扭转局面。
提到再工业化,实际上就是让一个国家重新振兴制造业,增加工业产能,推动经济多元发展。
别闹了!也就是说:由俭转奢容易,由奢归俭难。在整个社会都已变得非常奢华的美国,要让大家回到工厂里拧螺丝,过那种996的生活,显然是不太可能的。
要不是这些年中国军事实力突飞猛进,美国可能早就拼尽全力想搞事情了。现在,随着我国在军事方面的不断壮大,美国不敢轻易动手,也没那个本事赢得了。
不出手的话,其他那些比较弱的小国还能继续对美国心存畏惧。一旦跟中国开战,要么输,要么打得很难成功,这就会让美国在全球的军事威慑力大打折扣。
而且对于一个工业体系如此完备、产能如此庞大的中国,美国最多也就能够在局部战斗中得胜,想彻底赢得整场战争几乎不可能。
所以,美国人也只能乖乖地跟中国竞争,发挥自身最后一点优势,依靠半导体、AI这些高端制造业来打击中国。
目前在军事方面,美国还能持续施力的,基本上就只有俄乌战场了。只要乌克兰能赢一点,或者败得不那么难堪,就算是胜利了。
只要美国还能在乌克兰问题上展示实力,就能让北约的成员国们觉得美国牢牢当得了老大,继续维护自己的军事霸权这份底牌。而且,战后的乌克兰也能变成美国的一条获利渠道,顺势从中捞一笔。
等把乌克兰的那些产业变成货币,装到自己兜里,接着就有了底牌来印美元,美债危机也就能顺带解决了。
不过,对于美国来说,局势好像不太乐观。即使北约拼尽全力帮忙,乌克兰也没能打赢俄罗斯。特朗普想从乌克兰那儿占便宜,显然也还搞不定。
现如今,不管是得到北约撑腰的乌克兰,还是俄罗斯,都已经把全部实力用上了,这场俄国拼着国运的战争,不可能让他们轻易败北。
要说美国、欧盟和乌克兰能接受失败吧,可能也难以接受吧。要不怎么说呢,一旦乌克兰输了,那美国也就跟着受牵连了。
要是在跟中国比拼的过程中,一旦中国突破了半导体行业那最后的技术屏障,美国的工业阵地基本就垮了。
要是失去了高端制造业那最后一块拼图,再加上军事霸权也没了,美国就算再怎么努力,也难免走向无法逆转的崩溃局面。
美债危机随时可能爆发,债务泥潭一旦陷得深了,恐怕会把美国,甚至整个西方国家的经济都彻底撕裂扯碎。
到那个时候,中美之间的较量有了答案,我们也就不用打仗了,胜负已分。最终可能会变成中国获胜,重新确立全球的新格局。
金谷子配资,兰州配资平台,买股票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